不安です、家に帰りたい

最近我啊,那是非常的不安(不安です),倒也不是到了什么季节的伤春悲秋,又或自作多情的矫揉造作,而是出于本能的没有感到现实的安全感。

“每个人都会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限制,所以为了让自己不断成长必须得不断改变自身所处‘环境’,不断的接受各种变量”。这看起来很正常,或者说很王道的说辞,但对我来说自己却不能很好的适用,尽管这是我经常念叨在嘴边的。这几年我不是到处宣扬我这个人很“懒”嘛。的确,没有动力不想去做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是我只想做我熟悉的,我认为简单的事。这个时候肯定就会有人说:“诶,你这不就是只想呆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吗,这也算懒?”。怎么不算,我初中时的数学老师见我不喜欢做后面的大题,喜欢盯着前面的简单题做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这毛病,天天说我懒,只是现在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没有及时纠正过来。

而现在这种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就本来是自己感兴趣的事,但因为后面继续深入可能会占用自己的“休闲时间”以及既定的计划,自己反而会感到害怕而退缩。一旦考虑到自己过得好好的日子因为这些事情而打乱,萎缩心理一下就冒出来了。我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些不确定性,换一位老师说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去拥抱自由。始终迈不出第一步第二步。

其实习惯都还好,也是上面就提到的做自己习惯的事就会很顺手,自认为自己的生活适应性还是不错的。中学住校就不用说了,以前初中第一次跑到高原,在拉萨也是睡一两天就习惯了,那你说拉萨海拔有点低,那后面我去到珠峰那五千多千米的海拔,我一样睡得很舒服啊,遗憾的是晚上星空忘了看,但收获了非常充足的七小时睡眠。还有这次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也一样,因为被学校“卖了”,不得不跑到一个园区“坐几天牢”,但我也是第二天就摸清了路数,基本适应了下来。但年轻人哪能受这委屈,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没负债没后顾之忧的,这种公司能留住我们年轻人?我们巴不得早点跑!不过这几天的经历不免让我想起一件在意多年的事,那便是初中老师常对那些不认真努力学习的同学们说的“混日子”,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度过校园生活。

我觉得本质上大部分人都是“混日子”的,做着主观意愿上并没有那么想做的事,看不到前进的希望,只想用最低的代价来度过这段时间。困在老中教育体系下的老师们何尝不是,被成绩牢牢抓住,丝毫没有想过提高或者改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方式,没有为被评为“混日子”的学生制定相关的计划,只是扣完帽子宣泄两句就不管不顾了。那些学习差的学生真的不想成绩变好,一心只想着玩吗,其实大家都一样,想要的是自由,想要的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一想我跟那些“坏”学生也差不多,上学也没上明白,只是按照要求被迫地接受,没有自己的主意。但只有一件事我能确定是我想做的,那便是回家!小学的时候在校成绩还算不错,但最开心的还是想尽早地回到家中看电视;中学有了手机也是想早点回家打游戏,同时也会非常准时的守在电视机看喜欢的综艺节目;大学虽然能住在很方便的宿舍,但还是很想回到家中,因为有自己独立空间,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家,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能包容我们的地方,那里埋藏着我们最多的秘密,也蕴含着我们最多的记忆,是我们最有安全感的地方,也是我最想回到的地方。

成人之后,越来越多变量与不安是不可避免的,而努力不见得有用,而选择必有放弃,实践必有损失。这些事会让我们变得不自由,但我们仍是想要自由的做自己的事的,只希望我们自由的做出自己选择时不要害怕。可能我这辈子都无法脱离“不安”了。

不过不安也仅是一种情绪,在家宅两天就想挑战一下“318”川藏线,出去玩一会又累得不行想赶快回家;今天心情不好、忧郁而感到不安,过两天tm开始乐呵乐呵地搞抽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