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今在各个社交媒体的评论和评论声中,“评价”已经占大多数,每个人都不经意地进行着对内容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对社会的评价……好像又是我无病呻吟似地对着那所谓的“黄金十年”的怀念,现在的评论也早已不再是评论的,而是一种趋于群体认同的评价。希望本篇能够找到“为什么我们能够评价”以及“评价到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所在,也希望这篇不要因泛泛而谈成为一篇废稿。

 

初中时,我曾无聊地作出了一些总结和提出了一些观点:如何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呢?那时的我总结了这四个方面:言语、行为、家庭、思想(或是性格又或是其他的,我是记不起了),这四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家庭”,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就中国的社会环境来说很少人会意识到这方面。比如小程的父母对他很严格,每天限制他玩手机或其他娱乐的时间,在现实的表现他会更加的叛逆,更渴望与同龄人的交流;小张与父母的关系较好,亲子间常常开玩笑,虽父母有时会对他严格,但总体还是很和睦的,在现实的表现他是非常的外向,与大部人合得来,但同时也会带有一点“跋扈”。这些都是现实的人,我曾经的同学和曾经的朋友,在对家庭的观察上,这些现象他们是不自知的,或者当成了“理所当然”,不过本篇的谈论重点也不在“家庭”上,而是我初中时总结“认识人”的规律后又总结的另一个“规律”——一个人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你不仅要从表面去观察他的言行与性格,还要充分了解他的背景与家庭,体会他的处境与心境,因此“当你并没有完全理解一个人的时候是不能对这个人作出评价的”,现在看来倒也是契合本次的主题,不过现在我还是得给这句话加一些修饰,应改为“当你没有完全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要随意地去评价他”,其实还可以再加些限定的,不过这样就可以了。

后来的我好像是停止了观察别人的无聊小游戏,转入了对本身的思考,加上对互联网的融会贯通,我留意的重点也从现实转移到了互联网上。起初我看到的还算融洽,有问题会有大佬来做出解答,来给出教程;有观点也可以很好的发表出来,有人赞许,有人也会提出一些意见;有矛盾也会友好的进行交流,有暴躁输出,也有玩笑取乐,总体还算融洽。这些滤镜也许是我初入圈子的表象,也许是我记忆的屏蔽,但我后来还是很快的投入到“如何评价xxx”的怀抱中,并乐此不疲。

别看我经常用“如何评价”来搜东西,其实我逼乎(不是)知乎用得挺少的,好吧,查资料的时候用得多。最开始我用“如何评价”作为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时就掌握了这种知乎的提问方式,“如何评价”能让我快速的认识一个新事物,并确立一个基础印象,也能通过大佬的见解来辅助自己的理解。这是最早的目的,是一种提问方式和检索方式。这是初入互联网的状况,随着我逐渐加深对圈子的认识,也逐渐陷入了互联网的泥潭,这个时候,我或者说是我们在进行搜索时会抱有一种预期、带有自己的认识,这个时候其实是带有偏见的,去搜索也不再是为了获取其他的观点与认识,而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满足一种自我欺骗式的“群体认同”。一般表现为:看吧,我就说是这样的,大家都说这是一部神作,我也这么说;哥哥就是这么棒的,这么多人都看见了哥哥的努力,你们为什么都不承认别人的努力呢,真下头;wc,O、不愧是第一定律、()()是这样的、()()怎么你了、原来是x批啊,那没事了、感觉不如()()……就,就挺生动形象的。

“如何评价”作为一种提问方式不仅在知乎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在小众的Bangumi上也有“xxx真的适合多少分以上吗”、“xxx真的适合在xxx下面吗”、“xxx绝不会翻车,我要吹爆xxx”“xxx有可能会翻车,我可不敢吹xxx”。还有当有人做出魔幻行为时,就有人截图发帖来如何评价这种行为的,甚至还有如何评价如何评价这种行为的、如何评价如何评价如何评价……的,无限循环。如果后面两种算明显带有“攻击性”的,那知乎的“如何评价”算是挺中性的了,但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偏向这种讨论环境并对此乐此不疲呢。在《友者生存》中提出人类祖先智人是因为友善才延续至今的假说,族群之间人与人之间越友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越频繁,越来越团结,团结的力量是铁是钢、无穷无尽的嘛,会更好更快的形成文明,而其他种族可能还在内部争斗。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对其他人或者陌生人保有的好感是来源于一种认同,这会让我们变得友善;当没达成这种认同时,我们大概率会对其无感甚至是产生反感,于是符号与标签产生了,全新的现代性的社会也就此展开。

分类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是人类的本性,但绝不是认识世界和认识他人的唯一方法。人类的认知能力很强,我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什么,知道事物的固有样貌,当遇见同一事物时我们能很快的认出来,而总结这些事物的抽象概念的名称在西方被称作名词,我们暂不谈语言学的,但用到这些名称来理解世界这本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同时我们还会进行分类,这省下了我们面对同一事物再认识的功夫,并且人类也还在总结规律的规律上不断下功夫,不然怎么还会有管理学呢。但实际的问题是,有很多人把这种方法当成了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特别是放在十分庞大复杂的体系中,在人类社会中即是忽略了人的多样性,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偏见,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歧视。我在某一方土地上生活就有了该地域的标签,我所喜欢的爱好、作品都归为一种标签,但这些标签放到人身上时并不代表他具有某种规律与特征,除非是像《美丽新世界》那样高度简化的社会。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们在“如何评价”中抱有的预期本质是在寻求对一种标签的群体认同,你对它的印象是好,大部分的声音也是好你就会得到一种满足,感到快乐,反之就会感到难受,感到生气。“如何评价”本是一种提问方式,是认识事物的渠道,但放到当今的互联网上难免成了“喧闹”的标题。

 

我们在符号与标签不断徘徊,在正反馈和负反馈之间不断来回,唯独忘了我们是为了什么。什么时候爱情变成了恩爱和失恋的故事分享会,什么时候看一个人的成功要看他的财力和地位,什么时候阶级跃升变成一定要踩在他人的身上,什么时候入流一定要追求其他所有人都追求的东西,甚至是一个定位看出一个人的财力,千万人成为它的拥趸。我们面对着一个魔幻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所追求的都被异化成一个个符号,一个个标签。最常说的,我工作/劳动,我不一定买的上车,但我老板一定买的起劳斯莱斯,而这种劳动被当作努力的证明,劳动本身不是收货劳动成果而是得到活下去的钱。为什么这里我要粗略讲异化呢,因为这本是中国教育该做的事,在大学甚至应该是在高中就该认识的东西,大部分被应试教育机械式的一口气的灌输。学生们一天十几个小时待在校园里,坐在教室里为了学习、为了安全、为了整洁,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工作,几十年来没多少真正认识世界的机会,而课本里却还在教育我们要积极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到头来,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只知道工作、赚钱,只知道一味的往上爬,巴不得让所有人踩在自己脚下,却忘了二十四字真言里还有“平等”与“友善”。而这造成了中国大部分青年们对现实生活的失真,加之现在互联网的泛娱乐化,在无尽的文化产品当中,大部分能看到的只是被包装出来的精品,我们能想象的大部分来源于此,看到的都是别人所展现的,只能去相信这些片面的世界。而这造成了我们现实与想象的双重失真。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世界,只能通过别人的视角拼凑成一个不完整的世界;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活,只能装模做样地去运行他人所规定的生活。这才是现代大学生或者说是青年人真正的问题所在,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根,可怜的是我们自己和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们依然还不自知。

符号与标签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它什么都不是,真正的生活就是生活本身。今年春节的时候我跟我的父亲跑道以前作为关押劳改人员的山头上去,不管是一个人出去还是跟其他人出去,我难免会不自觉地带入自己周遭的观察与思考,看着以前劳改人员种下的茶树,父亲也在我的身旁解释到,在轻盈而空旷的群山里,经由我父亲的说话声想到了我曾经想要做配音演员的事,我才发现我们一家人的声音比起那些专业的配音演员并不算好听,加上我自己的问题说话更是吐词不清,这时我才反应过来过去的我想当配音演员这件事只是我看到配音演员“拥有”多种声线所产生的对“配音”这种符号的追求,而这是不属于我的生活。现在我才发现是生活需要娱乐,而不是娱乐占据生活。还有是我想到初中混日子的事,初中要分流,所有人都知道升学上高中是好事,但问题就在下面。老师常常在说不要混日子,但为什么呢,就因为混日子读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学,要走很多很多辛苦路,人生就是彻彻底底的大失败这些亦真亦假的结果,但为什么呢!我不知道,没人告诉我,也没人告诉那些“混日子”的人,但这就是在过日子啊,就是生活啊。其实要做的也很简单,使其认清生活,引其热爱生活。马老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生活的本质也可以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那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到底是生活还是形式。你现在做的事,所感受到的此时此刻,它就是生活,无论痛苦、无论幸福、无论艰辛,无论轻松,你过去的,接下来要度过的以及未来要经历的都是生活,生活它什么都不是,但它依然重要。可现实是我们忽略了生活,忘记了生活,将一切问题抛之于生活,怪罪于生活,麻痹了自己,也忽视了真正的问题所在。最终,我们连自己也不知道我们自己是谁了。

 

转到作品上来,我似乎理解了麻枝准,也好像找到了麻子在剧本创作上的问题。在克兰娜德的结局中,冈崎朋也接受了变化中的小镇,找回了对生活的希望,他变了,变得开始爱人了,不仅是他的妻子,他也爱他的父亲,爱他的女儿,爱他的同伴、家人、朋友,最重要的是他热爱他的生活。“小镇”就是生活的具象表现,克兰娜德通篇都有提到“小镇”,“小镇”就是全文的线索,冈崎朋也从最初的讨厌小镇、想要离开小镇到结局的接受小镇代表着他开始热爱生活,而不是抱怨生活,逃避生活,这也是麻子最想表达了东西——认清生活,接受生活,热爱生活。“所谓人生就是接受生活的绝望同时期待着生活的奇迹”,这是我在看完《CLANNAD~AFTER STORY~》之后的对其“提炼”。麻子之后的剧本创作大多也围绕着这一点,但问题也越来越多。麻子总是想通过日常让观众找回对生活的好感,之后通过突如其来的转折造成人物命运的悲惨,最后通过不断努力达成好结局让人们“热爱生活”。最大的问题是在“日常”和“转折”部分,麻子的“日常”不能称之为生活,生活本是无味的,想将其表现得有趣很难,而麻枝准用一种世俗式的或者说媚宅式的来表现(我自己看起来一是很片面二是很割裂,这种割裂感在我看克兰娜德的日常时十分严重),这脱离了生活;麻枝准的剧情的上的转折很明显,特征也很明显,用奇幻设定来表现,也不是说奇幻设定显得不现实,真实感营造好了我也很喜欢,但麻子就真的很喜欢突然告诉观众角色命运的悲惨,在克兰娜德有、夏洛特有、SP也有,克兰娜德有足够的篇幅,人京阿尼也很好把游戏的大量文本有所取舍地改成了两季动漫,成神之日只不过是把这些问题放大了而已。当然这里也有我对麻枝准的认识不够,杂谈,杂谈而已。

回到文章,也回到生活;回到“土地”上来,找回我们的根。中华儿女的根,无疑是一种深植于土地的,一种乡土社会的根。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中国人民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去开垦土地,在城市的边缘,无规律的分散着一些人家,附近大概率会出现田地的;离开了城市,尽管没有到农村,路边也一定会有人家,家边也一定会有土地。在城市里也是如此,不管在小区周边还是小区里,只要有自由的土地一定有人闲不下来去开垦它,中国人的根一定深植于土地的。乡土社会的土,并不是落后的,这种乡土社会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关系,以及乡土社会独有的地域性的长老性的道德规矩。在城市的我们,与人的交集是少的,大部分的交集是无必要的或是不得不的,大部分也源自我们自身的外在标签而产生的外在标签的往来,而乡土社会则是一种必要性的真诚的纯朴的内在交往,城镇的我们变得越来越陌生。依法而治的现代文明维持了社会治安,但也疏离了人们的关系,消解了人们的道德自尊心。因此,久经压抑的现代人为了找回这种淳朴的内在,为了净化自己的内心,追求起了存于自己幻想中的农村的田园牧歌,但骄傲的现代人是无法体验真正的“田园牧歌”的,在农村里从来就没有田园牧歌,只有无尽的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它也有烦恼,也有不幸,也有争吵,就算是牧歌也该是《吾乡印象》中的“就在这片长不出荣华富贵长不出奇迹的土地上,挥洒咸咸的汗水,播下粒粒的种籽,繁衍他们那无所谓而认命的子孙”的。这无疑是另一种对生活的逃避,“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伏惟尚飨!尚飨!”这是无法逃避的,也是愧于土地的,但我们又有多久没去好好感受我们脚下的土地了呢。不顾虑卫生,不顾虑整洁,不顾虑面子,自由自在的跑在我们这篇广袤的土地上,用心感受大地的每一次呼吸,真诚的收集大地的故事与痕迹。其实是很简单的,只需要我们打开心扉,将心比心,回归生活,用心感受!

现在想来,我的《逝感》可能来自与我对生活渐渐清晰的认识,我还是不知道我将来会有怎样的经历,现在我好像没那么多抱怨了。最重要的一定是不能忘记生活,忘记自己的根。我做压制、我写文章、我娱乐、我工作、我游戏、我学习、我睡觉…一切都是生活或者为了生活,但一切又都不是生活的全部,或许生活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依托答辩”,但又怎么样呢,日子还不是得过,但我会更加真诚地去对待它。

 

我从“如何评价”解构出现代人出于符号和标签的认同与对立,又从中解构出现代人对与生活的淡然,再从中解构了中国人独特的源于乡土社会的根,主要是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认清生活并热爱生活,之后应该是交给时间的吧。最后,还是来评价一下“如何评价”,本来想像贴吧的“暴躁老哥”做个“性情中人”,但又觉得有失文章核心,但想了想又觉得拧巴,所以,如何评价“如何评价”:

我评价你妈我评价!不如经验+3!草!!! 

20230217

内容参考:

书籍:

费孝通-乡土中国

莫言-红高粱家族

视频:

智能路障-阴阳怪气、鄙视链、网暴、互喷,为何互联网环境这么烂?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A411r7vb/

老蒋巨靠谱-为什么我们可以评价他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s4y147Ve/

才下广木-贴标签与扣帽子,地域歧视与男女对立,刻板印象与偏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U4y1v7Y2/

行走江湖的饭桶-当代的青年,正面临着群体性的想象和体验的双重失真!!面对时代的悲哀,除了哀叹和批判,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D4y1H7zy/

被炒饭的炒饭-为啥要结婚-恋爱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x4y1M7wg/

孟庆延-在村儿里混了一段时间,我戒掉了城里人的优越感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W4y1x7q7/

歌曲:

罗大佑-吾乡印象

纪录片:

乡村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