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也最需要逃避的圈子

题:或许这是我对于中文互联网片面观察的一点结论,但归根结底还是对与我在当今所经历的时代记录;又或许这是我想简单地表现我在所谓“小众”的优越感;但我所看到的乱象依然存在,再或许这是一篇非常不规范的文章,但我想写于是就写了它。

中国人口有14多亿,中国的社交网络环境是分散的,并都没有集中在某一互联网平台上,我们基本看不到一个平台上同时有超过一亿的观点评论,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得出一个观点:我们在网络上所看到大部分其实仅是一小部分人,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和立场。这确实是事实,但我们除了要认识到网络上“为虎作伥”的那小部分人之外,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些人所带来的影响。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在网络上发言,但在网络上浏览的每个人也都会看到这群人的言论,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们影响,种子也许就埋了下来。

 

 

人是社会动物,就算是再孤独的人也有社交的需求。我们的网络社交大抵可以分为大众社交和小众社交。大众社交是大量网民在公共内容平台的讨论和以社交为主的社交软件,小众则相对较小,主要以、贴吧、群聊等讨论为主。但不管怎样,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任何标签,任何文化,任何形式,汇聚在一起形成群体时,“圈子”也就诞生了,而无数个纵横交错,盘根错杂的圈子,也组成了中国独特的圈子文化。

“圈子”自中国古代就有,现今不管是现实的社交圈子还是在网上的网络圈子,都要比以前的环境复杂混乱得多。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但略有点畸形,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早期,各大互联网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体现,疫情时代人们才察觉过来,不断规范互联网这片“血肉横”的战场。我所观察到的变化也是在此刻发生,公共邻域的大众社交越加混乱骂声不断,小众群体形成一个个小圈子,蜷缩在一起。

公共邻域的大众社交是泛社会的,网民在这些社交平台的讨论也是一个个小圈子所组成的,跟单纯以交友为目的的大众社交软件不同的是,你能在这些平台讨论更大的问题,可以是关于政治的,关于社会的,关于民生的,同时这些平台还能看到其他“五颜六色”的团体,这才让这类公共邻域的平台不显得单调,也不完全成为“评论家”的工具。只要有心,就可以在这儿发现更多的新事物,结识新的伙伴。这是将这类平台列为大众社交的主要原因,同时网络所具有的隐秘性也会呈现出一些乱象,或因利益、或因“好玩”、或因发泄、或因“护圈”……加之越来越低龄化的网络环境,人们更容易被挑起纷争,公共邻域的社交环境乱象横生,更加混乱不堪。越来越多的人去投入到了更加纯粹的小众社交。

相对的说,小众社交代表的是不公开性、隐蔽性、带有门槛的封闭性,但事实并不完全是非黑即白的,一部分的小众圈子会具有以上特征,但又不完全是的。就比如现在的群聊和贴吧,这俩算不算小众社交。就现在的环境来说,群聊软件本身不是小众社交软件,但其中的一些群是小众社交圈子,而这也还得看群主的管理能力;贴吧也是如此,其本身不是小众社交软件,只是其中有很多的小众圈子。何况贴吧是中文互联网比较特殊的社交平台,里面有无数你没见过的小众圈子,大家也都在讨论关于圈子的话题;不仅为此,在百度的“不作为”下,贴吧用户越来越少,但问题却越来越多。不断变多的“评论家”,各种“钓鱼佬”、广告哥,更甚者用着各种黑话讨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也不乏讨论软色情,交流“方法论”经验的人。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自己的小圈子,但我们也能或多或少地在其中窥见互联网的黑色或灰色地带。而这“繁荣”的贴吧,中国曾拥有一个但之后绝不会再有了。从中我们也能简单地得到小众社交圈子的界定即这是一群因主题、兴趣、观念、追求相符的人在网络上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有专门讨论方向并带有一定门槛和规则的圈子。为什么必须要带有一定的门槛和规则,小众就小众在这一点,其本就是经历过大众的挑选,有相同小众爱好人也差不多会有相同的品味,在中国的网络社交中最体现这种小众文化的则是各式各样的论坛。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大部分网民早就习惯了大厂们的各种app操作,而浏览器似乎已经被新时代网民所“抛弃”了,很多年轻人压根就不认识什么论坛,更别说那些繁杂的论坛模式了。虽说有各式各样的的论坛,但习惯之后我们也会总结出一套混论坛的方法,其实大部分论坛都差不多的(话是这么说,但每次到一个新论坛都有琢磨好一会),都是以“签到”“回帖”“发帖”“做任务”等来获取经验或积分用来升级和获得道具(特别是一些资源站中,混得越好,能得到的资源也就越多),最复杂的地方其实是这的“积分机制”,每家论坛的积分机制都不一样,所流通的“货币”也不一样,养成难度也不一样,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每到一个新论坛都要摸索老半天的原因,而当自己在一个论坛有很高等级或者很多的积分时(积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一般会撒出去),会有种特殊的养成感。当然,论坛存在的目的是用来交流的,一个论坛就是一个圈子,有什么圈子就会有什么论坛,游戏有游戏论坛、技术有技术论坛,音乐有音乐论坛。动漫有动漫论坛……不管怎样,论坛的主要目的都是与别人交流,而现在在网络上交流已经十分便捷,社交方式也多种多样,论坛就显得比较小众了,而单纯以交流为目的的论坛是更加少见了,大部分论坛消失在互联网的长河中,只留下了几个大型的讨论站点(有没有可能我的眼界太小,观察得太片面),后来的站点则更加偏向综合性和实用性,一些老论坛也不断地在转型。虽说论坛主要是用于交流讨论,但由于大家更想混论坛,不由得去水帖,大部分综合讨论的版区都是重复的内容,很少有真心分享的内容。不过大部分的论坛都是站长用爱发电,给我们一个交流的地方,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也应该珍惜这一切。

志同为圈,道合为圈,在互联网上,到处有江湖,到处有圈子,只有志趣相投,观念一致,便可为圈。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偏向于圈子,也越来越喜欢进入圈子。在同一个圈子里,人们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也更容易被他人接受,得到他人的认可,也更容易得到称赞与尊重,自己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同圈子的人也更乐意帮助自己,得到温暖与归属感,圈子的人们也更容易团结在一起反对一些对圈子整体不利的声音,而这些都很好地满足了人类的社交需求,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我们进入圈子一定无限美好吗。

我们不停地在进入一个又一个新的圈子,同时也会逃避每一个进入的圈子。有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们进入的圈子其实是“熟人的社交场”。我们满怀期待地进入一个讨论小众话题的群聊,当我们正欢喜自己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时也会发现群里的大部分网友总围绕着固定的几个人转,虽然也有人理自己,但自己却很难插入他们的话题。这本该是匿名的网路空间,大家互相都不认识,但一些人熟得就像亲人一样。圈子本就是群体,将它放大到社会上看每个圈子必定有几个掌握话语权的人,也会有几个耀眼的人。如此,圈子不应过小,否则圈子就会变成熟人的交友圈,难有立足之地;圈子也不应过大,否则一个圈子会分化成多个圈子,让自己左右为难。我们认清这一点,也就该认清我们在网络上进入的圈子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它能给我们带来归属感,也会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我们的思维。最典型的就是一些明显的狂热粉丝,他们互相激昂,他们同仇敌忾,一致地维护自己的偶像和自己的圈子,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些行为在圈子内是大家认可的,是值得称赞的,他们听不到明智的声音,他们越战越勇。“如果一个人自觉地把自己归于某一个圈子,实际上就等于自我禁锢。”如果我们是因利益“困”在圈子之中,当圈子破灭之时,也是集体失语之时,而这些人对社会的危害也正是“圈子文化”的可怕之处。我们确实在不停地进入一个个新的圈子,但我们也应该逃避一下“我们自己的圈子”了。

圈子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混圈”只是我们社交的一种手段,他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社交需求,提高自身的一部分能力,同时也可能会限制我们思维,这是我常说的,“不管是什么人,他一定会被它所处的环境所限制”。我们要活得充实,涉猎的范围更广阔,就一定要时常要打破自己的圈子,尝试新的事物。圈子有好有环,一些圈子因金钱权力纠缠在一起,我们的官场圈子就是典型,我们要认清他们,不要误入其中。如果想让我们的圈子更好地维护下去,就需要圈子中的每个成员用心呵护,真诚付出。

说回近况,我在逃避“互联网”,但我也发现自己早已深深陷入其中,想逃却早就逃不开了,或许我们都一样,不管大众还是小众,社会还是圈子。我们都还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虽有些争吵,但我们的生活还得继续,不会就此停止,不会因此变得美好。其实本没有什么圈子的,只是人多了也就成了圈。圈子大概不会消失,也不会永恒,其背后的文化也是一样。我好像明白了也好像还没明白甜酱讨论的“圈子文化”,不过时间还早,她还有很长的时光去改变。其实种子早就埋藏下来了。

 

202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