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这本是我在初二时就有念头的一个选题,初三时越发地想要写出来,但终是没动下笔去。可能是我语言匮乏,事例素材积累的不多,也可能是我太懒了罢。上高中后渐渐忘记了这一“作文”。想起近来接触了一些“对我胃口”的恋爱作品,就又想把这个选题给完成下去。所以这篇文章大抵是“记录”的吧,可千万别写成单独的宣泄去了。大概是根据自己和周围的实际情况,有涉及一些作品、人物与事件。我最开始的想法确实是一种“宣泄”,后来又变为了一种“批判”,虽然现在也有些批判,但我更想纪实一点。所以,这几篇“文章”,或者说是杂感,我并不会去严肃的讨论“爱情”,我只是想要表达,我想象的,我认为的,我追求的东西,也不限于爱情,又或许我只是想牢骚一下而已。

 第一章——我看到的爱情

Maybe I’m look like an older, but I’m not an old man. I am a normal young man, like you, like everyone.我可能表现得像一个老人,但我确实不是老人的,我跟大家一样,我是个正常的青年。也许是我比较“认真”吧,并不愿去相信一个“虚幻片面的世界”,所以不是它们选择了我,而是我选择的它们。

青年们还是憧憬爱情的吧,我也不例外,毕竟我也是个青年嘛,所以我也幻想过爱情,但我似乎表现得有些“不近人情”,完全不跟“恋爱”沾边,把我跟爱情或者恋爱放在一起就显得十分违和。好像也是这样,现实中我本就极少跟异性有来往,看的影视作品和听的音乐也很少是恋爱或者爱情题材的,就算有,通常我的评价也很低,就感觉恋爱类作品在我眼里的格局就要小很多。不尽然是这样的,如果我真的很看不起恋爱类作品,那我也不会花大量时间去玩galgame,要知道gal尽九成都是恋爱题材的,虽然热情是比不上专注玩gal的玩家,但我还是挺喜欢galgame的,它的代入感确实要强于其他作品载体。

虽说是这样,但我也并不是整天都沉浸在幻想之中,在看了这么的恋爱作品后,相较于大众所熟悉的甜甜的恋爱番,我更喜欢也更容易接受像《一周的朋友》《昨日之歌》《月色真美》《好像告诉你》《高分少女》《百变小樱》……这些更具“真实色彩”(完全主观)的作品。有没有可能现在商业化较高的日本动漫市场以及观众更“喜欢”这些甜甜的恋爱作品,但我总觉得这些恋爱作品的“甜”太过完美,太过于“理所应当”,或者说我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这么甜,缺乏了情感的塑造与剧情的推动。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作品不好,这些作品也有优秀的地方,只是取舍不同罢了,但我还是更加喜欢那些较“真实”的作品。

虽然谈的是爱情,但我又想到了“催婚”,还有我国近几年结婚人口越来越少的现实问题。确实,婚姻不完全是爱情,但人们总是想要谈恋爱、找对象的,我看到也是如此,我们的媒体也无时无刻地宣传着爱情的美好,但媒体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否则单身的人也不会这么多,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媒体们所包装出来的一种群体幻想,成为了一种“消费符号”。现在我们的文化作品中大量充斥着像甜宠剧之类的影视作品,音乐上也是爱情作品泛滥,加上自媒体时代人们更愿意展现出自己美好的爱情,但大多为了流量虚构了爱情的美好,我们看到的爱情过于虚幻,过于完美,过于片面。是年轻人更喜欢接受这些作品吗,我曾经也有一段时间沉迷这类作品,因为这些开始看确实很爽很有趣,但我一直明白这些是娱乐,不能当真。那如果人们相信这种被宣传出来的虚构的爱情了呢,将媒体所宣传的爱情观带入实际的恋爱之中,基本都是分手结局,进而不相信“爱情”,也进一步宣传了“爱情”,如此循环,爱情不再是一种情感,而变成了一种被异化的“爱情符号”,同时也进一步地异化了男女关系,加深了男女矛盾。

初中时,我周围有一些人谈恋爱,现在别说什么初中了,连小学生也开始谈恋爱了。早恋的问题我不好说,但我觉得爱作为人的感情咱也不能忽视嘛(毕竟是“纯天然的”,没有什么裹挟或“被裹挟”),加上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缺少教育,其实大家都没什么经验的,被媒体带歪也是正常的事。但我感觉总现在很多年轻人谈的恋爱也跟我初中生看到的一样,同样地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得到一样的悲惨结局。以前我不理解,其实带入需求就简单得多,谈恋爱到底是为了玩,还是为了结婚,或者是只想纯粹地谈一场恋爱。明白了需求,也就弄清楚了态度,也一定程度上的知道了结局。

在高中时,我出于无聊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很是羡慕她们一家人和谐的关系,也引发了我对于爱情的思考。但我终于是没谈过恋爱的,也不好给出“我想要的爱情”的,但我知道俩个人想要过得长久肯定是两人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互相认可,互相尊敬,互相包容,互相成长的,不是一个人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两个人为了一个家一起努力的。

第二章——少数人的爱情

首先我不是男同。

其实这几篇并不好写,毕竟是实实在在的生物学问题和社会学问题,我也没有写好的本事和觉悟,但我又总喜欢取一些夺人眼球的标题,内容就只沾一点点边,所以我写这几篇也只是记录我自己的看法而已。谈到LGBT,就不得不想到美国,他们的“政治正确”实在过于荒唐,你别看我是个普普通通的男生,如果我在美国我就可以直接“声称”自己是“跨性别群体”,我生理性别是男,但我心理性别是女,你们不能歧视女性;同时我还是“性少数群体”,我喜欢女性,我是女同性恋,你们要正视性少数群体;甚至我还可以说我是“有色人种”,为自己争取各种“便利”。中国是个很不错的国家,不会像美国那样歪曲事理,但LGBT对于中国大部分人来说,还是较难以接受的,主要还是中国缺乏严肃的性教育,大部分学校也只是在生物课上有所提及。由于我确实不算实实在在的性少数群体,所以这篇文章还是主要谈谈我所接触的作品。(话题太容易挑起争端了,真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讲真,看了这么多的恋爱作品,千篇一律的人设,重复的套路,固定的结局,怎么说都会看腻了,但是大家还是在观看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方法论”(俗称XP),并对此乐此不疲。虽然我常说自己没有什么XP,但或多或少还是对一些“意象”饶有兴趣,当然对于一个人物的喜爱除了角色自身所带有的人设外,更多的是对于人物性格、行为、思想的塑造,否则你们看到我收藏的那一群大老爷们儿又说我是男同。(以下全部内容纯胡扯)一般我们看到的恋爱作品无非就是一对男女的恋爱,从相知到相熟到相恋,最后相爱结婚,最初看到的大部分是赋予人物身上的属性,比如:萝莉、正太、熟女、人妻、学姐、姐姐、妹妹、母亲、女儿、幼驯染、室友、邻居、主人、宿敌、转学生、傲娇、病娇、天然呆、腹黑、温柔、大和抚子、天然萌、傲沉、元气、小恶魔、中二病、无口、毒舌、学生、老师、护士、伪娘、药娘、巫女、女仆、魔法少女、班长、小学生、魔女、千金小姐、修女、贵族、女王、学生会长、人偶、魔法师、打工妹……(这段抄百科水字数好爽)想要作品一开始吸引人,那么作品中人设就要更特殊,一开始就要“叠几层标签”来吸引观众或读者的兴趣,有兴趣才会继续看下去。比如我一开始看《魔法使いの嫁》,别以为我是冲着“治愈”这个标签去的,我是看着一个“人外”买下一个少女,并且收为徒弟,然后直接成为夫妻,我兴奋极了呀。你看这buff叠的,这又是师生恋、又是人兽恋、又是大叔恋的,很快啊!就一集就爆出很多信息量,山崎老师你很懂嘛。所以说人在看惯“千篇一律”的人设后,总会往奇奇怪怪的人设上跑的,恋爱关系越是罕见的恋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越吸引人。

当然,一部优秀的作品不能只靠人设,更要在剧本上下功夫,在恋爱作品中就是人物塑造是否鲜明立体,情感流露是否真实自然之类的。相较于传统的BG恋爱作品,像BL或者GL类作品就更需要着重刻画人物心理,以及他们/她们的成长。恋爱类作品本就是以角色为驱动,一部优秀的恋爱作品必然是要刻画人物成长变化的。在同性恋爱向作品中既需要展现出选择为什么是同性,以及两人在一起后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与生活问题。诚然,现在大部分恋爱作品都是娱乐化的,我们所接触到的恋爱作品也很少是以悲伤结局收尾的,但现在大部分作品是两人一上来好感度拉满,没有产生“矛盾冲突”突进剧情,人物从始至终一直保持最初的人设,没有深化人物,没有人物的成长,更别提在一起后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恋爱难”的社会困境下,“磕CP”确实让人轻松愉快,“工业糖精”也在所难免,但生活中也不是总吃糖的,“糖”吃久后也自然会想去“吃盐”“吃醋”“吃辣椒”,想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咸的。

明明上一段就可以做结尾了的,但爷不装了,爷就是喜欢女孩子贴贴,所以继续来聊聊百合作品来水水字数。(这里的百合仅限于ACGN作品,不涉及现实,前面说过我没那实力)百合恋爱作品跟传统BG恋爱作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百合作品的魅力或者看点更多的是在于女性角色交往上的思维、情感、行为与男女角色交往的不同。在人设上,我们看到在《轻声密语》中略显暴力但又十分担忧自己恋情的一个女角色村雨纯夏;人物刻画上,《徒然日和》中用温馨的日常展开一个个角色不同于初见人设的另一面;人物情感上,也有志村贵子老师细腻情感描绘的《青之花》……这些都是在人物刻画上非常鲜明的作品。当然文化作品多种多样,也有我比较难以看下去的作品,比如《好事多磨》就属于那种一上来好感度拉满,用平淡如水的日常剧情来展现人物关系的。也有像“花吻”那样很少讨论或者干脆不讨论社会问题,只专注于恋爱的作品。当然不是说这些作品不好,只是相对来说我没那么喜欢,我也不是什么阅片无数、阅本无数,对作品的理解也没有像“但丁”那样“深刻有力”(ac19483423),虽然也不好评价“但丁”这个人,但他的一点到引起了我的思考,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

商业作品的本质是娱乐的,满足人们需求的,也是需要回本的,自然不会像高田勋他们那样花费大量时间、大量精力、大量金钱做一个完全赔本的《辉夜姬物语》,那tm叫艺术品。所以对于商业作品,创作者的创作条件必然受限,需要满足大众的想象,实现大众的需求,必然是娱乐的,不“现实”的。作为观众享受作品就好,莫把女作者的“耽美作品”或者男作者的“百合作品”当真。LGBT群体终究是小部分人的,他们的恋情也大多宛如孤岛之花,“不为人知的绽放,不为人知的凋谢”,本都是人,本就有享受爱与被爱的权利,没必要互相对立、互相歧视的。至于其他的,我思想觉悟不够,没那实力,也就不提及了。

 第三章——爱与性

爱可以是性的,但性不一定就是爱。

好家伙,像我这样扯下去,不仅是社会学和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都得被我“鞭下尸”。当然,你要谈爱情,那这个坎儿也自然是跳不过去的。“谈性色变”,“性”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中很少公开谈及,本质是中国的教育没有负起这个责,完全没有做好“性教育”,当然也来自中国社会环境的一种“性压抑”的氛围,导致很多人一直认为“性”是错误的。辩证来看,性本就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本就没有什么,但一些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行为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当然,这篇我也不是来做科普的,还是那句话,我没那实力,所以这篇文章还是谈我所接触的作品。

上面说到,我并没有阅片无数,阅本无数的,因为我这人本就比较“认真”,很多事做得比较慢,所积累的也就比较少,但或多或少也看过或读过一些作品。同样上面也提到,商业作品大多为娱乐,为解决需求,而现在的这类作品更像是为了解决需求去创作的,也就是我常说的为了什么而什么,一般我是十分看不上这种作品的。而现在的市场几乎全是这种作品,所以我就是被筛选掉的人,我的需求完全不在于此。

但少不代表没有,如果说“市面上”的那些H作品是粗暴的、夸张的、虚假的,那这个作品可以说得上文艺的、细腻的、真实的。没错这就是田中ユタカ的漫画《初夜 -ヴァージン・ナイト-》改编的同名OVA。由于要过审我就不多说了,就比如刚开始有一段看上去不自然其实非常真实的停顿,生动地揭露出了少男少女之间的青涩情感。我愿称之为“神”。(md,我语文都学了些什么啊)

 

也差不多水了五六百字了。其实看下来这三篇也尽是我在胡扯,除了在写作品的地方用了些“官话”,其他地方也全都是写作品的了,最后写下来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品的要求挺高的(“婆罗门”竟是我自己)。谈爱情我最终还是偏了,确实我早就忘记了初中时的想法,在这条路上也没走多远,更没有什么资格来做这“研究”。还有很多作品没谈到,我本来想像《茸雪》那样讽刺一下爱情,高谈阔论现在人们谈恋爱的意义,但“辩证法”又把我拉了回来,讽刺自然是没做称的了。爱情的命题很大,我这人很懒,也做不成社会学研究,至于我想要的爱情,那还很遥远。不过终于是完稿了,接下来让我跟随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