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02——意义

如果一个个网页打开麻烦,这里有全篇的PDF


题:本文之前的标题叫做“下载的意义和实物的意义”,本想给出我对于下载的理解以及买实物(碟片)的意义,但写得实在不知所云,没多少真切的情感,也没多少有用的信息,于是就完全重写这两篇文章。因为“实物的意义”内容太少,起初想将题目改为“下载的意义和看的意义”,中间穿插“实物的意义”,但后来觉得以“某某的意义”为题太过冗长,便在这篇教程中,本文以“意义”为题目。

在几年前我很讨厌“意义”这两个字,因为这需要回答“有什么用”的问题,在一些大人的那局限的认知中,一切无明显正向实际用途的皆无“意义”。不过现在想来,我觉得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问自己一下“意义”。过去的我们看过很多作品,但如今在无数的“精品”中却找不到我们想看的了;我们为什么要看,为什么要下,又为什么要买……很多人避开了为什么的问题,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自己所追求的,一直在追求表面的“是什么”,却没真正问过自己“为什么”,也就忽略了背后的意义。

为什么要下载呢?我自己的话,最开始的原因很单纯,没网也没钱。

我从小就很喜欢看电视,从挂天线看黑白电视起就有了记忆,后来便换了“锅盖”,电视也从黑白的“方盒子”变成了“大屁股”的彩电。那时的我和现在大部分儿童一样都喜欢看动画片(不过相比现在的儿童,那时我看的动画片的题材可能要丰富得多),真人演的那是一概不看,每天就守着中央少儿频道那几个固定的时段看动画片,偶尔遇着1台播动画片也会看看。虽说能看,但那时的我对于看电视还是有很多遗憾的,一是锅盖能搜索到的频道很少,就只有中央台和一些地方台,能播动画片的压根就没几个;二是卫星电视一遇上恶劣天气信号就不稳定,雷雨天的时候要么就不看电视,等雨停,要么就是用DVD机播碟子。每次下雨天没打雷的时候我都会熟练地把卫星电视的机顶盒上的AV线拔下来插在DVD机上,再翻出碟包,找到自己想看的片儿,顺便卫星机顶盒也别关了,看什么时候信号稳定,就把AV线给插回去。要不是我家没几张我能看懂的碟,凡是像《猫和老鼠》《木偶奇遇记》《xx奥特曼》那几张我能看下来的碟我都看过几十遍了,后来索性也接受真人片了,把唯一有全部剧集《人间正道是沧桑》看了几集,包里那爷爷看的十几张“乡村音乐剧”我实在看不来,一张都没看过。所以后来看见有卖碟的地摊,我都想让父亲给我买几张,后面又碰着同学家里装的“闭路电视”下雨也能看,能搜索到的频道还更多(像什么卡酷动画啊,金鹰卡通啊),也就想让父亲把锅盖换成“闭路”,但都未能实现。再之后便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看电视的方式也渐渐转移到了手机上来。

我爸节俭,不舍得花钱,要买什么东西都会从实际用途出发,他知道很多东西买了用处不大,提升不明显的,也不会去买,于是我童年间有很多想要的都没实现,连宽带都是去年看到我用网实在频繁才拉的,不然真打算一直用别人家WiFi,但就是这样的人却很早地搞来了一台智能手机来用,也让我体验了一把移动互联网。不过,小孩子嘛,玩是天性,很快我就迷上了手机游戏。后面终于自己有手机了,发现自己很想玩后来也玩了许多年的《我的世界》并没有那么有趣,也因此我迷上了MC的实况解说,天天就是抱着一台手机跑到外面下。一下就是下几十期,下了看,看了删,删了下……当时周围的人想有一台ROM大点的手机是为了多装几个游戏,我尽想着能多下几个视频。当然,我还没有抛弃我家那可怜的电视,芒果台、浙江台的一些固定节目还是要看的,平时没什么看的就会看手机上下载的视频,除了实况,当时也下了一些喜剧电影来看(当时做“电子榨菜”可合适了),还追忆起了曾经看到过却又遗失的动画片。印象是在中央一台看到的片段,是很少播过的3D动画片,我也是难得记起了《秦时明月》这个名字。

随着《月光》声响起,思绪随胡彦斌那绵延的歌声慢慢涌现,我就知道我找回来了一件珍贵的东西。《秦时
明月》是那几年我最喜欢的作品,下载的时候我也渐渐地不想再删掉它,不只有网络的原因,而是我太喜欢这
部作品了,以至于后来我有了一部 128GB ROM 的手机,最先下载的都不是游戏,而是下载的优酷,而四十多
G 的《秦时明月》也一直留到了我的第一台电脑。只不过在移动互联网时的下载习惯,在有了电脑后反而成了
局限,“闹了”和犯了很多现在看起来很低级的笑话与错误,不过我也因此遇到了 nyaa,下载到了后来我最喜欢
的“魔嫁”Rip 资源。此后,便渐渐依赖起了 BT,下了很多,看得更多,也在“收藏”时思考源头,下定决心,花大
几千购买“毫无正向用途”的魔嫁 BD,走到了资源所谓的尽头。有时我在想,当下载变得习以为常时,我们对“下
载”会不会不以为意,我们总是透过屏幕看到我们所下载的资源,资源却是“冷冰冰”地躺在硬盘里,而当硬盘“逝
去”,资源又仿佛从未来过,除了我们的记忆什么都没留下。而想到这里,我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孤寂感,我将
如何为后人证明我看过、喜欢过呢。给他们看我硬盘里的资源?看豆瓣里的记录?还是像照片一样把记忆“打印”
出来,能摸到实体,能看见实物。或许这就是我买实物的意义,也或许是消费主义下的证明,但至少对我来说
实物不仅是资源的载体,更是我们记忆的承载。


所以我为什么要下载呢?最开始是能看,但看不“尽兴”,留有很多遗憾;后面有了智能手机,能看自己想看
的了,但在一个小山谷里拉网线明显是很昂贵的,也是很愚蠢的,我就只好跑到外面用别人的网下载;之后便
是不想让记忆消逝,能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看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是“没钱也没网”,但下载本质还是为了看。
看的是什么?是作品的内容。
以前看电视,是被动的,我们没得选,除非看碟子;后来网络发达了,能随时随地看自己想看的了,但又
随之版权与监管的建立,一些作品或作品内容就被雪藏起来了,于是我们纷纷逃向盗版,打开了名为下载的新
天地。但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知满足,巴不得拥有这世上所有的观感质量最好的作品,于是我们下呀下呀,给
自己标上一些独特的标签,到头来也只会依靠这些标签了,仿佛将自己后半生的意义全部都寄托在上面,离了
它,离开这些标签,自己就好像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便“活”不下去了。看,他们如枯骨一般的看,痴迷地看着
那些精美的参数,只为讨好他们那空洞的眼睛;他们不断拉高那些别人毫不在意的数据,只为获取进入名为“尽
头”的宫殿。他们并非迷失,而是沉迷,沉迷那无所谓的争斗与证明中,早就抛弃看的目的,痴迷地沉浸在他们
那自诩的游戏之中。

那看便只是看吗?

以前有种论调,说二次元动漫是西方资本主义驯化年轻人的产物,大部分动漫都以娱乐剧情为主,没有对青少年有积极向上的引导。那看电影,电影多高级啊,多艺术嘛,有人看了几千部的电影,看完一部标一部“看完”,你会觉得他很有思想吗。如果说电影还是过于娱乐化,那书籍呢。如果只是打卡式的看,每次看完后标个看完,那可以看完这世界上很多有意义的书,看完《资本论》后知道《资本论》主要研究了资本生产的完整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各种问题,把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看完《共产党宣言》知道了《共产党宣言》写的是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矛盾以及阐明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同时号召全人类加入到无产阶级革命中,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最后记得标上看完。那我们可以说他很有思想吗,不能啊,就上面两部作品,我们知道它们写的是什么,但为什么啊,我们从未经历过,也没有思考过。你看过再多的作品,你从未有过思考,没作出改变,也自然不会留下什么东西。

所以,看是看,也不只是看的,最终,我们还是得回归生活。人类的各种作品,不管是小说、漫画、音乐、电影、游戏……其中必然存在“矛盾”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我们的思考;而现实又是处处充满矛盾的,就算是千里之外发生的冲突,反映出的社会矛盾也会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总有东西会让我们去思考的,也因此我们的思考不会停下,斗争也还在继续。所以,什么什么作品从来都不是驯化人民的产物,只有放弃思考,停止斗争的人才会被驯化。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真的就高于生活吗?对我来说生活它什么都不是,或者说一切都是生活,艺术无疑是对生活的提炼,因此艺术也不会真正的超过生活(这里不展开讨论,因为需要先解释“艺术”“生活”“高”,同时还需要溯源,不是本文的重心)。所以,看就单纯地看吧,这与上文看起来是矛盾的,但这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人更是复杂的,只要我们社会不是像《美丽世界》中那样高度简化的社会,没多少人会一直娱乐,也没多少人会一直在思考。生活充满矛盾,需要思考,同时也需要娱乐。看本就是消遣时间,单纯一点,简单地,沉浸其中就好。但这是我的理解,如何理解,看你。


问: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你都干过哪些本末倒置的事?
答:为了看高清影视作品,去各种站点下载各种资源。
问:作为一名收藏党,你都干过那些本末倒置的事?
答:为选出质量最好的影视作品,学习各种名词与概念。

回归本地系列科普教程 完

20220728

20230719 本文改